读书笔记(三十七) 《心流》#1 - 寻找生命的意义

已发布在微信公众号上,点击跳转

背景:

在2020年初就买了《心流》,直到2021年1月才读完第一遍,刹那间开阔了我的眼界。

读完本书让我的专注力提高了一个级别,这让我非常兴奋。而这只是我读了第一遍吸收到的10%都不到结果,我想它的魔力远不止于此,于是决定好好复习总结一下书本中的内容,开启了第二遍、第三遍的读书旅程。

平时我在工作、生活、交流、学习时,常常很难集中注意力,因此我带着好奇心阅读了这本书。我猜大家应该也和我一样希望自己在专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能够拥有更高的效率。

本书的核心是心流的最优体验,当你的心流体验最佳时是学习效率最高的时候同时也是最幸福的时刻,里面讲到了关于学习、工作、运动、交际等方面的心流原理和技巧,下面开始详细讲解一下。

正文:

本书的序是我所读过的书中最长的序,也是有最多名人写感悟的序,整整写了63页的序。

序中写了几位高知在细品本书后的体会与感悟,这些体会与感悟给了我很多启发,同时让我对本书整体思想和逻辑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于是本不想对序的内容进行总结的我,由于这本书的序实在太精彩,不由自主的将序也纳入了书本的内容范围,同时也侧面反映了这本书的精彩程度。

作者米哈里是一位心理学家,同时他对生物学和社会学也非常关注,他认为这三大学科都是对幸福研究的重要领域。

他说,动物的技巧总是能配合实际的需要,因为它们的心灵只容纳当下环境中与它们切身相关、能靠直觉判断的资讯。例如:饥饿的狮子只注意能帮助它猎到羚羊的资讯,吃饱的狮子注意力则完全集中在温暖的阳光上。

人类与动物最大的差别就在于神经系统过于发达。虽然我们感知和摄取比其他动物更多的信息,这样有利于人类生存,但烦恼也更多,多知也多忧。

例如金钱就困扰了我们大部分人,那么金钱到底是否能让人幸福呢?米哈里认为不是。

虽然很多学者也有相同的看法,但这其中一部分人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即将幸福替代金钱,将它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以前金钱的位置上),他们认为幸福才是人生理当直奔的主题。米哈里也否认这种判断。

事实上,幸福感通常根本不是作为目标存在于人们的追求中,它只不过是表现为目标中附带的现象。 米哈里认为,幸福是你全身心投入一桩事物,达到忘我的程度,并由此获得的内心秩序和安宁的状态。

例如一位攀岩的选手,不断逼身体发挥所有的极限,直到全身隐隐作痛,然后满怀敬畏的回顾自我,回顾所做的一切,那种佩服的感觉简直无法形容。

攀岩最终目的是攀岩,正如写作的目的是写作一样,你唯一征服的是自己的内心,而不是为了到达山顶或乌托邦。

当你全力争取胜利时,其他就不那么重要了,甚至连胜利本身都不重要。

专注的过程达到忘我的状态,虽说不是幸福的全部,但也是它很重要的一部分。

练习专注的过程并不容易,我们往往要花三、五年甚至十年二十年的时间来学习剔除外部干扰、克服紧张,使自己的学习或表演能够放松、自然、快乐。可见学习快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有人认为专注某项活动精神消耗会更大,米哈里则不这么认为。

他认为专注让大脑减轻了负担,心流较强的人在专注时会关闭其他资讯通道,只把注意力集中在接收闪光的刺激上。对于这种懂得如何控制意识的人而言,专注反而更轻松。

专注通常伴随着挑战,如果挑战不是自愿的,通常无法达到心流。

如果目标太难或者太简单,也同样会造成心流的消失,降低幸福感和体验。

因此首先我们要自己去寻找目标,其次要去调整目标高度,让目标有一个适合我们的难度。

例如历史上贵族阶层脱离生产后,缺少了生活上的挑战,从而面临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一部分贵族陷入物欲不能自拔,另一部分选择体育、音乐、诗歌词赋的艺术化生活方式。这种工作而非无所事事的挑战,例如攀岩、舞蹈、下棋、运动、游戏也可以造就心流。

其中体育具备造就心流的最佳条件:明确的目标、即时的回馈、易学难精带来的上不封顶的挑战。

它最大的功能是帮助人们控制自己:学习控制自己的身体,学习控制自己的精神,学习控制自己的注意力。

这种技巧不持续练习是不会提高的,持续下去主要考的也不是耐心,而是不断发现技巧上的微妙差异,靠的是持续存在的关注点。

此外,书中提到了熵,熵是指系统的混乱程度,越混乱,熵值越高。反之,系统内部越有规律,结构越清晰,熵值就越低。

例如水变成冰时熵值就很低,变成水蒸气后熵值就很大。

熵延伸到我们的人身上也适用,人如果没有节制,没有经过训练,大脑常常会处于混乱状态,虽然你能意识到的可能只有少数几个念头,但在潜意识里却有很多念头在互相冲突,它们在争夺你的注意力,抢夺你的大脑的控制权,并且试图引导、影响你往南辕北辙的方向走。但是如果你进入了心流状态,那就不一样了,虽然你的大脑仍然在高速运转,但是所有这些念头都是非常有规律、有秩序的,就像一支有纪律的军队,被井井有条地组织了起来,高效地去完成一个任务。

心流就是这样一个降熵的过程,把原来混乱的心序重新组合成有规律的集体。

当心熵比较高时一片混乱,大脑的做功能力很低,很多心理能量都浪费在内耗上了。一旦进入心流状态,心理能量就围绕着同一个主题组织起来,向同一个方向高效输出,此时人的表现也最好。

如果一个人经常经历心流,他的心理就会被训练得越来越有秩序,以后进入心流就越来越容易,即使平时不在心流状态下,也不会像一般人那样心猿意马了。

降低心熵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冥想,在冥想中,你摒除杂念,心灵澄净,如一道清澈的心流。

经过长期练习之后,哪怕不在冥想之中,你的心灵也会比常人更平静,遇到意外变故时能更快地集中注意力,也就是你的心熵整体降低了。

例如高僧冥想多年后才能达到波澜不惊,而我们也同样需要反复练习才能更容易进入心流,但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一些虔诚的基督徒也有同样的修为,当他们遇到生活的苦难时,也会难过,但在祷告和与亲友交流后会坦然接受这个苦难,“上帝爱我,他的安排一定自有他的深意”。

这样一次次苦难中经历信念的动摇和重固的挑战,最终形成更加坚定的信仰,从而更好地指导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样全神贯注而又平安喜乐,就等于把整个人生过成了一场大心流。

至于普通人怎么把一生过成心流体验,米哈里的建议是,首先要找一个终生的目标,其次不要害怕其复杂性,这就是对你人生意义的挑战。

你可以用“行动式生活”和“反省式生活”相结合来逐步应对挑战实现你的目标,只要个人目标与宇宙心流汇合,意义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生命的意义会随着你的心流而升级,从简单舒适,到社会价值,从个人发展,到个人与社会的重新整合,不断升级,挑战也滚滚而来,生命就在这些不断挑战和升级中找到意义。

其实降熵的过程有高下,心流也有高下,原本的混沌越多,整合进去的元素越复杂,这个心流就越伟大。

也就是说,那些能够整合无比复杂的人生、找到人生意义,整合无比复杂的世界、形成自己的价值观的人,就会有最大的心流。

当然,过犹不及,米哈里有时也过分强调了集中注意力的好处。新的研究表明“注意力不集中”也是一种对健康至关重要的状态。在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下,我们的大脑大部分时间处于默认模式,这种状态是发散思维和创新的必要条件。如果能在专注一段时候后放松一下准备下一段专注,这样的持续效率会更高。

说到底心流只是一个方法,其背后的逻辑是,“通过锻炼控制自己的意识,去获得真正的幸福”。

如果你直接追求的并不是幸福,而是把自己变得更复杂,在这个变复杂的过程中,你就能找到乐趣,此时这个状态就是幸福。

人生要的不是最后终点的结果,而是每时每刻点点滴滴成长的过程,其实成长本身就是我们的目的。

据我所知,90%的家长在孩子学习的时候设定了过重的目标,且常常过于重视技巧和速成,使得学习成为了孩子的负担,这样孩子们自然无法从中得到快乐。 如果能把精神集中在过程上,比如优美的画面、欢快的节奏,更多的及时反馈,小目标达成的快乐,这样孩子们的体验就会更好,学习的劲头也更足。

说了这么多,其实只有学会控制心灵的人才能决定自己的生活品质,而如果具备了这种能力,也就相当于接近幸福的境界了。 快乐与否,取决于内心是否和谐,就得从掌握意识着手,学习从生活中创造乐趣,多加练习就能掌握,化无聊为有趣,也就兴趣盎然了。

心流的这个态度是真正的以人为本,当我们做事的时候如果不在乎结果能不能给自己带来多大的利益,而是专注于做这件事本身,就能从中获巨大的乐趣。

最后祝大家通过能心流找到人生的意义,我们下篇继续《心流》

已发布在微信公众号上,点击跳转

· 读书笔记

感谢您的耐心阅读

Thanks for your reading

  • 版权申明

    本文为博主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读书笔记(三十七) 《心流》#1 - 寻找生命的意义

    Copyright attention

    Please don't reprint without authorize.

  • 微信公众号,文章同步推送,致力于分享一个资深程序员在北上广深拼搏中对世界的理解

    QQ交流群: 777859752 (高级程序书友会)